健康新知

洗腎!?原來飲食習慣是主因!

2019/12/27

急慢性腎臟炎導致國人洗腎人數有增無減,而這些患者都是腎臟衰竭的病人,也就是尿毒症患者。根據健保局統計,台灣現已有超過4萬5千名因為末期腎臟病需要洗腎的患者,而且每年以10%的比例成長,每年新增4500多位的病人,而目前台灣潛在尿毒症的患者,總數是洗腎人口的五倍,將近二十五萬人,真是驚人可怕的數字!

 

躲在生活裡的腎臟殺手!

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,等到覺得不舒服時,往往都是嚴重腎臟病,必需洗腎挽救生命。平常如果發現自己的尿液混濁、小便波波、白濁就該特別注意了,其實尿液混濁、小便波波、白濁就代表著腎臟出了問題了,通常不會覺得特別不舒服,也沒有任何症狀,所以容易忽略,無法提早預防治療。
主要是因為我們人有兩顆腎臟(左腎、右命門)就和肝臟一樣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任勞任怨,默默扮演著體內下水道角色,過濾並清除代謝物。

凡是吃進肚子裡的東西,全部都要經過腎臟過濾,當腎臟功能減少90%以上時,以致於無法有效地排除廢棄物,就會造成水分、電解質、酸鹼度平衡的失調,這種現象稱為「末期腎臟病」,也稱為「尿毒症」。平時吃得太好、又太少運動、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膽固醇…等這些精緻的飲食文化,就是隱形殺手,這些不佳的生活習慣讓我們不痛不癢,更不會立即發生不舒服的現象,但不需重視嗎?引擎使用過度可以搪缸、換零件,人卻不可以!天天過度的長期超載,使用過度的代價就是提早報銷。

 

腎病五大警訊

尿尿後出現「這異狀」警訊,腎臟是「沉默的器官」,腎功能不好不易察覺,罹患慢性腎病初期也大多沒有症狀,建議可以根據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」口訣,檢視腎臟病變的前兆訊號。
1.    
小便有泡泡,可能有蛋白尿,表示腎臟結構受損,造成蛋白質不正常的從尿液流失。
2.    
水腫,腎功能惡化容易有嚴重下肢積水的傾向,若腎功能進一步惡化,甚至可能出現肺部積水。
3.    
高血壓,腎臟病會造成高血壓或原本穩定的病患突然血壓難以控制,血壓控制不好也會讓腎臟病惡化速度加快。
4.    
貧血,慢性腎臟疾病使得腎臟分泌的「紅血球生成素」減少,病患會出現貧血的情形。
5.    倦
倦怠,腎臟疾病會水腫、貧血,進而加重心臟負擔,水分及毒素的滯留也會造成食慾下降,病患易出現程度不一的倦怠感。

 

一旦洗腎,就要洗一輩子?

這是國人錯誤的迷思!

醫師指出,造成腎功能衰竭的因素很多,長期的慢性腎臟病大多不可逆,但只要早期發現治療,特別是急性腎衰竭,仍有可能不需終身洗腎。
很多人經常誤以為,一旦洗腎就是大限將至,事實上是因為腎臟功能惡化,在不得已的情形下,才需要洗腎治療,洗腎只是治療嚴重腎臟衰竭的手段,並非洗腎治療本身造成器官損傷。

 

保護腎臟七大法寶,降低洗腎風險

 

根據臨床統計,國內洗腎患者中的6成都有「三高病史」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及心臟病患,都是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,甚至可能衍生為共病關係,因此從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身的狀況,例如小便有泡泡、小便有血色,都可能代表腎功能受損,也可以觀察小腿與眼眶周圍皮膚,如有水腫就可能代表腎功能不好,而腎臟病常常悄悄地來,讓您毫無察覺,建議可以先從生活習慣上改變,謹記「保腎7法寶」,盡量食用天然食材,降低食品添加物攝取,同時維持少油、少鹽、少脂的飲食方式,除了降低肥胖機率,也能降低心血管與腎臟疾病發生。
1.    規律做運動:
多做運動,保持身體健康,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慢性腎臟病的風險。
2.    控制血糖值:
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,以便於減少或預防腎臟進一步受到傷害。
3.    監測血壓值:
高血壓會導致中風或心臟病,也是損害腎臟最常見因素。如果高血壓再加上其他風險因素,例:糖尿病、高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等,反而更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。
4.    控制好體重:
維持良好飲食習慣及控制體重,有助於預防糖尿病、心臟病和其他由慢性腎臟疾病引起的情況。
5.    徹底戒菸:
吸菸會減緩血液流動,導致流到腎臟的血液減少,使腎臟無法正常運作。
同時,吸菸亦會增加罹患腎癌的風險達50%。
6.    用藥請謹慎:
一般常見的藥物中,例如:非類固醇消炎藥—布洛芬,長期使用會對腎臟造成損害和引起腎臟疾病。
7.    檢查腎功能:
如果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肥胖或有腎臟疾病的家族史者,請定期檢查腎功能。
 

改變習慣、及時就醫,讓你不再戒腎恐懼!

根據估計調查有3成患者,只要聽到需洗腎就不再回診,而造成延誤治療;甚至有不少患者,選擇來路不明中草藥偏方治療,這不僅危險,並且加速病灶惡化、讓腎臟病變,千萬不可輕忽喔!


 

延伸閱讀

老人外出散步失蹤屢傳,到底是被「魔神仔」牽走? 還是你忽視了「失智症」

長輩開心過生活,這件事你一定要知道!

 

參考資料
早安健康
華人健康網


 

 

 

 

 

TOP